北美查經班的發展以及查經班轉型成教會的歷史透視

— 訪蘇文隆牧師

鄭會賓 採訪/馬瑞 整理

歷史背景

當我們談到北美查經班的發展以及查經班轉型成教會的過程時,必須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些查經班是從何而來?查經班轉型成教會導致華人教會在北美蓬勃發展這一歷史的根源,我想應該從臺灣校園團契的開始說起。

1957年,査逸琨弟兄因為有負擔開始了學生工作。那時臺灣的歸主協會在臺灣大學的正對面有一塊地,叫十字園。査逸琨弟兄便借他們的地開展學生工作。工作的對象主要是臺灣大學、師範大學的學生。

隨著學生工作的不斷進展,一些國外的學生工作團體(IFES,與美國的IVF是同樣的工作性質)的領袖來到臺灣,發現這裡是一個可以發展學生工作的好地方,就派了四五位宣教士與査弟兄配合做學生工作。

1959年,我進入臺灣大學,和李秀全、邱志健等弟兄姐妹一起開始臺灣大學的學生工作。我們一邊讀書,一邊參加聚會、接受訓練。慢慢的,從臺北到台中、台南、高雄都成立了校園團契。歸主協會也將十字園贈與他們作為校園團契的總部。

在那些被栽培並經歷一屆屆的各種訓練的學生中,不少人大學畢業後選擇出國留學。因為他們在學校裡已經受到很好的造就,所以,他們到美國之後,自然想要找教會。可是在60-70年代,華人教會很少。所以,他們自發組織了查經班——找一些認識的人,大家一起查經。北美校園的查經班就是這樣開始的。

1963年,我大學畢業。雖然我有自己的職業,但我同時也參與學生工作。早期我在高雄的海關,後來加入高雄的飛利浦電子公司。直到1970年,我受神呼召到臺北的中華福音神學院——當時唯一只收大學畢業生的神學院。當時是中華福音神學院的起步時期,戴紹曾牧師、吳勇長老邀請我一同參與神學院的建立,所以,我既是以學生的身分也是以職員的身分進入神學院。在神學院的建立時期,我負責總務、企劃工作。

1970-1979年這一段時間,因為神學院需要關心、支援,我經常到美國不同的查經班講道,介紹中華福音神學院的異象,常會有人為神學院奉獻,我也因此接觸到不少的查經班。1979年,我移民到美國,讀完神學的碩士、博士之後,就開始牧養教會,之後又到神學院教書。在那9年的時間裡,差不多美國東部以及中西部有查經班的地方,凡是有機會我都去過,也因此對很多的查經班都有所觀察。

查經班時期/教會成立初期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

1. 留學生受過系統訓練,在神的話語裡紮根,在查經班的小組中成長。神保守臺灣成為福音復興的基地,讓很多人在臺灣受到造就。北美查經班能夠成長正是因為這批來自臺灣的留學生,當然也有少數來自香港和東南亞。這批留學生對神的話語認真、執著,並且他們在校園團契裡受過很好的訓練——知道如何帶領、如何分小組、如何關懷、如何招待陌生人,這就好像一個小教會的規模,只不過當時稱之為查經班而已。

2. 基督化家庭,有穩固基礎。70年代初期,這些留學生還沒有結婚,正是讀碩士、博士的奮鬥時期。等到他們畢業之後,大多數人選擇留在美國結婚生子,建立基督化家庭。隨著一批批留學生的到來,因為年齡差距、經歷背景的不同,導致大家缺乏共同話題。因此,延伸出新的想法——成立教會。有些留學生的父母會來短期探親,後來乾脆申請他們過來,這樣聚會的人中,年長者、中年人、青年人都有,很自然的慢慢形成了教會。

3. 營會的聚集。60年代,周主培牧師開始學生工作。他看到美國有這麼多留學生,決定每年舉辦一次留學生的營會。我曾經也參加過。所以,有這種營會的聚集又有查經小組的設立,可以讓早期的查經班和剛開始成立的教會健康成長。

查經班(校園團契)成立教會的必要條件

美國這些來自臺灣、香港的留學生,之前大部分參與的是校園團契。他們來到美國之後,開始參加查經班,也許星期日會到美國人的教會參加禮拜,但也僅此而已。他們不瞭解教會的運作、體制,不清楚浸信會、長老會、聖公會有何不同。所以,當查經班成立教會初期,他們的做法更像是把查經班的觀念套用在教會中——星期五晚上以查經為主,星期日有幾個牧師輪流講道。沒有牧師牧養教會,只有巡迴講道。所以,基本上還是沿用查經班模式,只是稱之為教會而已。大部份剛成立的教會都是在美國人的教會底下成立的中文部,也有少數成立為中文教會。

當然,查經班成立教會需要一些必要條件:

1. 查經班所在地必須是畢業生可以選擇工作的地方。這樣,這些人才可以留下成為教會的基本會員。教會的財務也是由已經工作的人支援。

2. 有領袖做帶領工作。查經班時期會出現一些領袖,查經班轉型後,這些領袖自然成為教會同工,也可以稱為教會的創始同工。

3. 有教會的章程。查經班時期,並不注重章程。但教會不同,如果要從美國的教會獨立出來,就必須註冊,註冊就要有會員制(membership),有它的權利、義務,同時要做一些歸併,章程(Bylaws)就慢慢形成了。當然,章程的觀念是從查經班的觀念設立的。

4. 有教會行政管理的觀念。必備一些行政管理的觀念,可以説明教會更加清楚如何組織、分工。

查經班轉型成教會的優點及缺點

優點:

1. 查經班轉型的教會以聖經為中心、注重傳福音的工作,在學校或家庭帶領人信主。

2. 建立會員制度、選同工。

3. 同質性高。早期的華人教會因為同質性高(多為留學生、高級知識份子),彼此容易認識、瞭解。

缺點:

1. 停留在同工治理教會的觀念:查經班轉型的教會早期仍以同工來治理教會。這些同工是以前查經班時期的同工,他們提倡民主,所以認為開同工會時應歡迎其他人參加,導致同工會時間過長。

2. 缺乏門徒訓練:一些教會的同工因為對聖經比較瞭解就開始帶查經,但其缺乏系統的訓練。很多教會遇到一個瓶頸——主要負責人離開,接班的人卻不知道如何繼續帶領,這也是因為缺乏教會領袖的培育。

3. 舊有的章程繼續應用:有些教會的章程是查經班時期擬定;轉型為教會後,除了更改名字,內容沒有變化。但是查經班轉型成教會後,在制度各方面與以前不同,所以不能繼續沿用舊有的章程。我曾經幫助一些教會這類問題,尤其是在章程這方面。因為我在神學院學過行政管理、屬靈領導、基督徒教育等,所以對這些比較清楚。當一些教會面臨困難時,如不知道聘請牧師的制度及待遇或者教會的章程不適合使用要怎麼辦,我就會要求他們把章程寄給我一份,我再到他們那兒與他們一起將章程擬定出來,經過主要同工同意後,正式成為教會的章程。

4. 沒有從美國人的教會吸取經驗:美國人重視義工(volunteer)以及孩子在學校參與的活動,華人教會卻缺乏這樣的信仰生活、教會生活,實際上沒有和美國的主流教會產生聯繫。

結語

1989年之後,來美的中國學生學者越來越多,這些人大部分是沒有信仰背景的。他們來到美國之後,誰來帶領他們?就是這批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在最初的階段帶領他們。從歷史的角度來透視,神保留臺灣這座寶島,讓福音在那裡生根,這些留學生在那裡接受訓練。他們所接受的訓練後來又變成那些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的幫助,所以,在那些人中,越來越多人信主。我們可以看到,從20世紀中國學生福音運動開始,神就有奇妙的預備和安排。因為我們做夢也不會想到,當今每年會有20幾萬的中國留學生來美國。回想過去50年左右的時間,可以看見整個事件的背後是神的手在奇妙做工。

,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