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博安/劉慶祥 採訪
1960年代神在北美的華人圈興起大批的查經班,至1980年代這些查經班已陸續蛻變成教會。筆者有幸訪問了張福森長老,將這半個世紀來,有關北美華人從查經班蛻變成教會的親身體驗及神的帶領娓娓道來,盼能做為有心開拓福音禾場者的歷史借鏡,對今後福音廣傳或有所助益。張長老現已年過七十,從職場退休也已十多年,每年有一半的時間住在歐洲德國,致力於歐洲華人福音傳播。筆者將訪問內容用三段文字,以張長老為第一人稱敘述如下,以饗讀者。
美國華人查經班的興起
1960年大學一年級時,我在台灣信了主。在大學時代積極地參加學校團契及教會,並接受了許多信徒造就的裝備。這些經歷為我日後參與及服事美國華人查經班及教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64年,我赴美進入University of Rochester, New York。當時的美國除了一些非常大的城市有華人教會外,中小城市都沒有華語的聚會。Rochester是紐約州的第三大城,算是中等城市,也沒有華人教會或中文查經班。在以後十多年裡,美國各校園中,因神的恩典興起了數以百計的中文查經班。Rochester及周圍城市查經班建立的過程可算是典型的例子。
初到Rochester時,校園裡中國學生很少,有一對愛主的美國夫婦帶領了兩位中國基督徒學生,在自己家用英文查經。由於語言的障礙,很難邀請到未信的同學參加。有鑒於此,乃有用中文查經的提議。起初這對美國夫婦出於愛心,要確定中文的查經不會偏離真理,經過半年的雙語查經,他們才放心完全用中文查經。有了中文查經班之後,參加查經的人數就不斷地增長,一年多後因人數的增加才搬離他們家,改在學校中借地方聚會。當時很多中文查經班都開始於愛主的美國家庭,為此實在要感謝主!
查經班搬到學校後,在人數及靈命上都有穩定的成長,成立了“羅城基督徒團契”。1965年後中國學生人數漸增,查經班特別關注對新生的福音工作:由接飛機、安排暫時住宿、帶他們熟悉環境,到請他們吃中餐等。這些愛心的照顧吸引了很多新生來查經班,也有多人信主。查經班中因有一些在台灣校園團契受過栽培的同工,查經內容非常好,栽培了很多愛主的弟兄姊妹。他們也是後來成立教會的主要同工。
1965至1972年是查經班快速成長的時期。這段時間中有幾件事對查經班的增長有很大的影響:
- 地區查經班的聯合及互助:在紐約upper state除Rochester外,Buffalo、Syracuse、Ithaca、Binghamton、Albany等地的大學也有很多中國學生。當Rochester的查經班逐漸壯大時,就開始每個週末固定派人去支援其他城市大學內的中國同學,幫他們把查經班一個個建立起來。地區的查經班也開始有聯合的佈道會、培靈會、地區營會及聯合支持宣教士及宣教組織。這樣的聯合及互助對各地查經班之成長有相當的幫助。當時同樣的組織在美國中西部,東南部,南部都紛紛設立。
- 屬靈長者巡行幫助:愈來愈多的屬靈長者移民美國,有一些就定期巡行幫助一個地區的查經班。當時幫助NY Upper state查經班的是林三綱長老,他每兩個月一次,每次花一個多禮拜,坐Greyhound bus在每地停一、兩天。這樣的辛勞對查經班弟兄姊妹靈命的進深有極大的幫助。其它很多地區也有不同的長者在幫助他們。
- 使者協會的美東夏令會:使者協會的對象是美國的中國學生,對查經班最大的影響是美東夏令會。這是基督徒每年屬靈的盛宴,也是查經班褔音工作收成的時候。參加人數最多的時候到達一千人。
- 東南亞一些牧長:許多牧長看到美國禾場的需要,不定期的來美國幫助查經班。70年代來的,比較多、服事面較廣的有吳勇、寇世遠、台雅各、戴紹曾等。80年代以後來的就更多了。這些長者對查經班的幫助也非常大。
- 真理分享書社:當時在美國的中文屬靈書籍極端缺乏,特別是剛信主的人沒有聖經可看,要傳福音的人沒有福音冊子可使用,因此有幾位弟兄姊妹一起禱告求神指引。他們把個人的屬靈書籍聚在一起有上千本,成立了“真理分享書社”,免費借給各地查經班及個人。書籍編號、寄書、收書、維護,就由幾位弟兄姊妹負責。當時每年免費送出的聖經約兩、三百本,福音冊子數百本,每個月來借書者大約幾十人,每次一借就是許多本。書社是從1966年開始至1975年結束,因為在美國的中文屬靈書籍漸漸地豐富起來,書社存在的需要也就相對地減弱了。
查經班轉型成教會
70年代留學生畢業後留下來工作,結婚生孩子的也愈來愈多。羅城查經班在學校己不方便,72年起就搬到個人家中,人數更快速成長。到75年人數己近百,必須借用當地美國教會。感謝主,美國教會非常有愛心,不單免費供應場地,還供應育嬰設備及兒童照顧與教導。由於語言的隔閡,查經班弟兄姊妹參加美國教會主日崇拜的非常少,曾試用同步耳機翻譯,果效卻並不理想。70年代後期,移民來美的學生父母輩也多了起來,成立教會的需要愈來愈迫切。
Rochester查經班由1976年開始討論成立教會的需要與可能,並開始有每月一次的華語主日敬拜。面對的第一個困難就是講員。這個需要使得不少比較成熟的信徒開始練習講道,也造就出不少講員。華語主日敬拜的果效非常好,到78年己增為一月兩次,並成立一個特別委員會,來討論成立華人教會的可行性。當時附近之Buffalo(紐約州第二大城)及Syracuse(紐約州第四大城)的查經班也開始了華語主日崇拜及成立教會之討論,甚至是爭論。
第一個是理念問題—在美國是否應該成立華人教會,還是應該加入美國教會而維持中文查經班?有一些查經班為此爭論激烈,甚至分開。最後少數堅持應該加入美國教會的就不參加建立中國教會;其餘的就開始為成立教會禱告及策劃。Rochester為這問題討論了至少兩年,直到最堅持的弟兄搬離Rochester才解決。很多地方都有相似的經歷。
第二個是實際問題——決定成立華人教會後最激烈的討論是教會的模式及組織。大部份查經班轉型的教會都採獨立教會,不附屬任何宗派,組織上同工會或長執會的參與較強,牧師及傳道人只是一重要的同工。這方面的討論常常也要一段時間。Rochester算是討論時間較長的。直到1983年才轉成為一個獨立的教會,命名為“羅城華人基督教會(Rochester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如此,從成立查經班到蛻變成正式教會歷時約18年。由開始討論,禱告到成立教會也有四、五年。
到80年代中葉,美國大部份查經班都轉型成教會。這些教會有一個特點,就是仍舊維持查經聚會及看重聖經的教訓及權威。
現今歐洲華人福音禾場的我見
2007年,我在美國校園團契的差派下,去考查歐洲學生工場的需要。看見歐洲工場的迫切需要,就開始每年兩次,每次三個月去歐洲中宣,直到如今。主要工場在德國南部,因需要也兼顧與德南鄰接的法國、瑞士及荷蘭。
歐洲華人的褔音工場:二戰後少數大城市開始有移民的華僑教會,大多是說廣東話。90年代末期中國大陸開放,有大量留學生湧入歐洲。說普通話的學生福音工作,成為非常迫切的需要。與60年代的美國相比有兩點不同:
- 60年代的美國,有許多對外國學生傳褔音有負擔的美國人信徒及教會;今天在歐洲相對來講就比較少。
- 60年代的美國,很多校園中,都有一、兩位在台灣校園中信主並有根基的信徒。這些信徒成為建立查經班的基礎。現在在歐洲由中國來的學生中這樣的人非常的少。
歐洲華人褔音工作,在這種外在環境不良、內在資源不足的情形下,進展很慢。福音工作特別是學生工作主要靠外來的(美國,加拿大,台灣,香港)工人在推動。感謝主,過去這幾年,在神的恩典下,有愈來愈多外來的牧長、老師來歐洲服事,福音工作的進展漸有起色。有許多新查經班興起,但由中國來的學生愈來愈多,現在每年有三、四萬的新生,絕大部份都未聽過福音;因此需要也愈來愈大。感謝主,本地己有工人產生了,只是為數還不多,未能滿足本地的需要。在可見的未來還是需要更多外來的工人。請特別為此禱告,求莊稼的主多多打發工人,來收祂的莊稼。
感謝主,在這一段時間有一些事工的興起,與70年代美國中文查經班快速成長時非常相似。例如:
- 德國的中文圖書館,與當年在美國的真理分享社,在理念與運作上都非常相似。
- 聯合的營會,特別是德南及德東的褔音營、全德的造就營對查經班的幫助很大。雖然講員多來自美國或台灣,但籌備及服事己由當地同工負責。
- 比較成熟的華人教會及查經班開始照顧附近較小的查經班。
- 為了有系統的栽培,美國華神開始在歐洲有延伸制課程,聯絡及安排也都由本地同工承擔。(編註:也有歐華神學院及普世豐盛神學院等提供全職及帶職事奉者的神學訓練)
- 2013年有一短宣隊由德國去泰北經歷跨文化宣教,效果非常好。2014年有至少兩隊或三隊。
這一兩年留在歐洲特別是德國工作的華人愈來愈多,結婚生子的人也愈來愈多,查經班轉型為教會成為必然的趨勢,情形與美國80年代初期非常相似。他們會面對同樣的爭議:是否應該成立華人教會?如果成立,模式與組織應該如何?在歐洲查經班中大部份都是信主不久的弟兄姊妹;他們需要我們的代禱與參與。求神在這轉型的時刻,格外施恩,在歐洲多多興起合祂心意的教會。